生猪期货
1964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一反传统推出了活牛期货品种,后来又推出了活猪期货合约。到196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作为一个成功的期货品种,美国生猪期货成功帮助无数农场主回避了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得到一致认可;而我国的大连商品交易所也将在今年正式推出生猪期货品种。
在日前举行的生猪期货合约交割质量标准论证会上,专家审定组论证通过了《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生猪交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我国第一个商品猪产业标准正式产生。生猪期货也就是标的物为 生猪 的期货合约。
生猪市场的波动曾为整个产业链市场带来大起大落,养猪企业因生猪价格波动带来的利润缩水而承受巨大压力,饲料市场因依托养殖业也同样遭受市场的大起大落而导致运作风险加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生猪期货合约逐渐发挥期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也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肉猪价格的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由此可见美国的生猪期货对稳定美国生猪生产、加工和消费市场,促进生猪产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养殖业者能回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加工和销售企业可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生猪期货使得从种猪培育、繁育猪仔、饲养、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红肉年鉴”相关数据显示,生猪期货推出后,美国生猪产业市场的波动在生猪期货推出后要小于推出前。
由于生猪期货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大规模生产者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在生产分散,现货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生猪期货并不能充分发挥发现价格的功能,美国继1950—1955年出现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后,美1966—1980年依然发生了一次猪肉生产的较大波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规模养殖的出现,美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始扩大规模。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大的生猪企业充当了行业整合者。通过整合或与小生产者签订长期生产合同的方式,生产的整合者向小生产者提供管理服务、猪仔、药及其他投入品,养殖散户主要投入劳动和饲养设备,最后散户将生猪以固定价格出售给企业。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整合企业利用资本杠杆更快地扩大规模。大规模生产者基于低成本和通过生猪期货套期保值来保证利润,从而确立了市场地位。据统计,在美国,存栏量超过1000头生猪的养殖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从1987年的37%上升到了1992年的47%,到1997年进一步上升到了71%,美国生猪产量第二大的北卡罗来纳州则高达98%。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生猪产业在纵向整合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生猪期货提供了未来现货的可参考价格,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产量的调整和未来价格的预期,而加工和销售者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这使得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和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之间采用生产合同进行交易的方式被普遍接受,并替代了先前的公开市场交易。以合同的方式规定了生产者交货的数量、交货的地点和时间,价格则主要随行就市,并根据产品的质量或规模给与相应的奖励。在生产合同方式下,大的猪肉加工企业提供管理服务、猪仔、兽医服务和其他投入,而生猪养殖者提供土地、设备和劳动,养殖者收到的是固定回报和生产奖励。生产合同和市场合同成为了美国生猪生产企业和猪肉加工企业的主要交易方式。到1999年,美国已有近60%的生猪是通过多年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进行生产的。
美国生猪产业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生猪期货加速了行业内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纵向整合的形成。大规模生产者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将同业中的小规模生产者和上、下游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而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产业链的演进进入了一个规模化发展、螺旋式上升的阶段。
目前,生猪期货作为国内第一个畜产类期货品种正处在积极的研究开发之中,生猪期货极有可能成为2010年第一个新的农产品期货合约。了解美国生猪期货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可对我国起到借鉴作用,我国生猪期货的推出或许是我国生猪产业转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