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平等”培育企业家精神

日期:2016-11-12 09:19:22 来源:互联网
    在新一届政府执政即将“满月”之际,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了十位经济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到中南海座谈。这是国务院领导试图了解经济形势并问计于学界和业界的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表态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一个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一样的平等竞争环境。这些态度看似并无新意,实则非常重要。
  就在昨天,今年一季度GDP数据已经出炉,同比增长7.7%。这是一个低于预期的数据,接下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究竟如何,市场非常关心。而比之阶段性的数据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的挖掘。
  李克强总理说,从根本上讲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固本培元、增强经济发展的元气。他在此强调的是一个共识。无改革,则本不“固”,缺“元气”。未来的改革,要抓住桎梏经济健康成长的核心矛盾。
  矛盾确实很多。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需要一一求解。在种种矛盾之外,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即企业家精神的流失。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受到制度环境、资本环境,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原本就不算丰厚,流失属于雪上加霜。
  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角度再来看李克强总理的表态,会更有一种迫切期待之感。政府对企业的不当干预,以及一个缺乏真正平等的竞争环境,都会对企业家精神的积累造成伤害。
  关于企业家精神,许多人给出过定义。但不论如何用语言进行阐述,有两点当为关键要素,一是创业精神,或曰奋斗精神;二为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动力的企业,走不了更远的路。倘若企业界总体上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则未来经济发展,定然了无希望。
  一个欣欣向荣的、健康的经济体,必定是企业家精神丰厚之处。着眼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未来当在改善制度环境方面更多着力。所谓从改革中释放出更多红利一说,大抵也可以用在此处。
  改善制度环境,任务繁杂,举其要者,须从三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去除政府的不当干预;二是靠清明的法治为市场经济护航;三是要消弭制度的歧视。若此三个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则制度环境必会大为改善。
  政府对市场主体的横加干预,过去常常可以见到。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的干预,都可能使市场主体偏离发展规律,也迟早可能受到背离规律的惩罚。比如,有些地方政府为自身政绩计,对辖内企业“拔苗助长”,结果“拔”死企业的例子,并不鲜见。不当的干预也往往会增加寻租机会,给市场主体人为增添负担,甚至逼得企业家全无斗志。来自政府的不当干预,不除不行,这是其一。
  其二,要靠法治为市场经济护航,这就对法治的清明提出了更高要求。坦率地说,这方面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许多公权力深度介入经济领域,导致政商关系模糊,潜规则横行。一些企业家根本无心思走正路,不是靠奋斗,不是靠创新,而是更多专注于关系的维护。一些权贵力量利用种种漏洞,不费力气就能发大财,受到伤害的,往往是勤恳、诚实行商之人。如此,企业家精神焉能丰厚?
  其三,一些制度的歧视必须被消弭。民企融资问题,以及“玻璃门”现象等,都跟制度的歧视密切相关。制度的歧视意味着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依然缺少真正平等的市场地位。这种歧视长时间得不到消弭,自然也会伤害企业家精神。“要平等”已经喊了很多年,关键是何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
  今天中国的许多问题,不是看不透看不懂,也不是找不到求解的办法,而是知易行难,阻拦多多。古人已经总结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说到底,还是要“甩开膀子”才行。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投稿 | 联系删稿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