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调查:盼望公募业务 谈券商牌照还太早
私募基金开展公募业务门槛降至20亿元,多数大型私募关注转型券商后的竞争优势
“牌照放开肯定是一个趋势,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将会迎来大变局,只有优秀的管理机构才能生存下来。”深圳金中和投资CEO曾军表示。
几天前,旨在引入竞争的《证券公司设立和业务规范审批暂行规定》发布,并将在下个月底前推出。这个《暂行规定》将赋予阳光私募一项权利:如果符合条件,除了可开展公募业务外,甚至还可以申请变更为专业化的证券公司。
此举,令不少投资者想起了1980年代的新加坡。正是由于牌照的开放,短短的30年,新加坡已成为了亚洲金融中心。
不过,理财周报在采访国内数家大型阳光私募负责人后发现,近两个月政策放开的步子虽然远超他们的预期,但是,私募基金关注最多的还是开展公募业务的问题,对转型为券商似乎并不太留意,只是希望监管层能够尽快出台更多细则。
“券商领域是一个更为专业化的服务领域,目前我们还只停留在关注阶段,暂时不会行动。”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郑莹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私募转公募”门槛降至20亿元
2月18日,证监会发布《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暂行规定对于私募基金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进一步下降,原本30亿元的证券资产规模变为20亿元。
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阳光私募机构达到开展公募业务的门槛,而上述规定将会在6月1日起施行,相比起转型做证券公司,做好开展公募业务的准备则显得更为急迫。
星石投资总裁杨玲告诉记者,转型做券商是更进一步的开放,也会有更多约束条件,现在讨论是否转身做券商,为时尚早。
“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准备第一时间做自主发行私募基金和第一时间开展公募业务。”杨玲表示。
“发行公募产品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后台的建设和清算,我们了解到已经有银行、券商等机构愿意以外包的方式和私募进行合作,为阳光私募快速建立起高效、安全的后台体系。从成本角度来考虑,我们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会积极准备,希望争取到公募的牌照,但短期内肯定不会发公募产品。”深圳一家较大规模的阳光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
“开展公募业务需要大量的成本,对于大多数私募机构恐怕是难以承受的。”
转型券商优势明显,成本高昂
目前,阳光私募产品发行一般通过信托和券商资管渠道,而交易席位则需要完全依赖券商,这些成本都是阳光私募一项重要的支出。
如果阳光私募转型做券商,首先就会节省很多交易成本。而更大的优势则在于,目前银监会对于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有不少限制,转型为券商,将会继续发挥阳光私募灵活多变的投资风格,结合券商资管的优势,丰富产品线。
“对私募来说,若能转券商可以整合资源,比如可以减少经纪费用、通道费用支出。可以利用券商投资范围的广泛更好地发挥优势。”星石总裁杨玲表示。
再者,券商的公信力肯定比阳光私募更高,如果转变成证券公司,能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毫无疑问,阳光私募都将变为以资产管理为主要的证券投资机构。”金中和CEO曾军告诉记者。
虽然阳光私募转型券商优势明显,但是,如果要做传统券商,以目前的架构和人员编制,毫无疑问是存在很多挑战。
“私募专长于投资,券商专长于投资服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无论是在后台人员配置,还是信息系统的架构上,私募目前都无法直接转型成为传统券商。”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郑莹告诉记者。
“除非花重金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或者,如果法规容许,私募开展只服务于自身或者特定对象的券商业务。”郑莹表示。
牌照料贬值,小券商承压
券商的牌照在过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香饽饽,这也使得中国券商缺乏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与国外投行相比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竞争力来说都远远落后。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券商赖以生存的牌照将大幅度贬值,优势不复存在。
“未来肯定会有不少民营资金大举进入券商行业,这肯定会对行业造成较大的冲击,竞争将更加充分,不排除现在一些小券商会被迫关闭或者被兼并重组。”前述一家深圳较大规模的阳光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
“金融业的改革正在向消除行业壁垒,实现混业经营的方向行进。门槛降低,有利于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或者促成金融行业内部的整合。”从容投资联合创始人郑莹表示,“当然,另外一方面分析,行政上的限制放宽,或使得以前稀缺的券商牌照资源不再享有制度红利,也会真正地促使券商机构从市场上寻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核心优势,靠市场竞争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