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消费 成长股不乏“牛股”基因
去年12月以来的反弹主线无疑是经济复苏下的周期类主题,金融等权重周期品种无疑是领涨板块。1、2月的经济数据也充分印证了周期复苏的主题。但随着2月PMI的环比下滑、货币政策逐步转向中性,经济复苏的预期难免会有所动摇,周期类个股难有持续表现。若考虑到美元指数强势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挫伤,在未来的一个季度中,周期类品种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有限。两会后,各方关注的焦点将由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向增长质量切换,未来一个季度中转型和商业模式将成为资金配置的一个重要指标,成长股有望接棒周期股。
政策预期制约周期股超额收益
周期股最大的特点当属高业绩弹性和股价弹性,通常周期股上涨的催化剂当属经济好转的预期,尤其是实体经济景气度在连续下降后出现环比降幅减缓的背景,股价会提前与经济数据出现异动。另一个决定周期股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当属政策预期,当市场预期政策会转向保增长时,即使经济数据仍在下滑,资金也会提前埋伏,博弈政策面的保增长措施。此轮反弹的第一波龙头当属银行、水泥、地产等为首的周期股,催化剂正式经济触底预期以及政策利好预期。然而随着两会的召开,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周期股走强的推动力正在减弱,甚至出现一些负面信号。
首先,高层对今后几年经济增速的目标为7.5%,低于预期。周期股与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速预期高度正相关,因而支持周期股基本面环比改善的预期现在看来并不牢固。
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一去不复返,保持中性的可能性大增。通常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宽松,资金更容易炒作主板的周期类公司,一旦当资金面预期回归中性时,周期股的交易价值也会随之下降。
再次,2月CPI创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而工业增加值继续回落,消费增速创新低,说明经济止跌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更多属于小周期复苏,这点也制约了周期股的中期走势,表明周期股去年12月以来的强势表现属于长期超跌后的预期修复和估值修复,而非大周期向好下的反转行情。
配置转换正当时
笔者罗列几点不利因素,并非一味看空后市,而是想说明一点:当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而监管层频吹暖风的背景下,市场很难兑现大级别的趋势转正。在风险初步释放后,风格转换将成为主题。
成长股是A股永恒的主线,但如何定义成长股、如何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政策导向下选择成长股却大不相同。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成长股仍是配置的主线。从经济转型的过程来看,必定是曲折的,充斥着增速与生活环境、经济效率、民生的博弈,更夹杂着全球货币的博弈,在这种局势下,很难说有哪个大类行业会持续走牛,类似于2003、2004年时五朵金花的周期牛市很难再现。未来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将冲击A股,更将冲击着市场对于金融、重工业等传统产业的估值体系。
由于市场对与传统产业和新兴成长产业看法的极大差异,未来传统行业低PE、新兴产业高PE的局面将再次出现。对于成长股,无论是PE的传统估值、还是PEG等融入成长因子的估值体系,都很难全面地反映出成长的价值。因此,我们对成长股的把握更多在于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判,即想象的空间,并且这种想象的空间要经得起正常的逻辑推理,不与实际数据存在很大偏差。今后,对于成长股的选择更多不是依赖业绩的预测能力,而是依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解析、对于政策对某个行业影响的深入解读。
二季度,经济复苏趋缓、货币政策回归中性、IPO重启预期上升的组合制约了趋势性行情,因此主题和成长将取代经济复苏中的周期主题。配合3、4月份的年报和一季报的密集披露期,届时业绩环比大幅提升、行业出现拐点的成长股更容易受到资金青睐。而每一轮中级反弹特有的“周期+成长”主题这次也会体现。3月以来A股的持续调整恰恰是风格转换的一个触发器。
成长股的投资逻辑
成长股走牛的土壤当属宏观环境和政策取向,因而经济发展趋势是选取成长股的核心标尺。典型的案例当属90年代中期的家电股,当时被视为三大件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在百姓家中普及,创造了四川长虹(600839)这样的成长股。映射到当下,主题无疑是城镇化,这种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投资拉动的“造房运动”,更是一种生活设施的升级以及品质的提升、中高层消费群体的崛起。在此背景下,作为后建设周期收益的装饰园林、节能建筑、智能城市、品牌消费有望受益。其中,那些小市值、具有区域优势的企业机会更大。此外,消费是成长股永恒的主题,其中医药股,尤其是能够在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拥有独立定价权的品种更有牛股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