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日报:自贸区谈判完成,中韩贸易和投资合作深化
昨日,习近平主席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APEC会议期间举行双边会晤,宣布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两国双边自贸区谈判自2012年5月启动,历时2年半,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商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协议涵盖货物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领域,其中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议签订后,双方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启投资谈判。
对于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完成,我们点评如下:
第一,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对于两国贸易领域开放程度的提升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关税下降的直接利好刺激下,两国货物和服务双边贸易额将大幅提升。中韩自贸区为中国已经签订的第13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继新西兰、新加坡(2008年签订),冰岛和瑞士(2013年至今签订)之后的第五个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上述四国与中国贸易量较小,而韩国作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韩自贸区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在贸易领域开放程度的实质性提升。根据商务部披露的公开信息,近期我国并无与美国和日本直接进行自贸区协定谈判的计划,因此短期内中韩自贸区内关税的下降将迅速带来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提升和贸易领域的拓展,中韩贸易伙伴关系将快速深化。
第二,中韩自贸区协议强调投资领域的互惠互利,有助于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展和我国基建等行业过剩产能的释放,中韩投资领域的合作亦大有可为。此前与发达经济体签订的4项自贸区协定中,除最早签订的新西兰之外,均未涉及投资领域。而中韩自贸区协议框架中,明确将投资领域与货物和服务贸易领域并列,成为同等重要的另一支柱。由于我国在直接投资领域长期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因此可以预期,两国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进行的投资谈判将更多地有利于中国企业主体向韩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韩国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将有助于我国基建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有效“走出去”,有助于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展。
第三,在协议框架下中韩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关系的全面深化将加快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两国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可能大幅提升,人民币可能逐步成为韩国官方储备的一部分,人民币与韩元之间的直接兑换和双边报价交易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成为现实。
其他重点关注:(1)通缩压力继续加大,政策仍需定向宽松(2)隔夜全球动态:欧元区投资者信心指数小幅回升,黄金油价继续下跌。
- ·2019年9月财政数据点评:支出大幅增长 基建投向分化 2019-10-18
- ·9月&3季度经济数据点评:9月我国工业增加值表现回暖 2019-10-18
- ·9月经济数据点评:6%的信号 2019-10-18
- ·2019年9月主要经济数据点评:下行压力释放 未来企稳可期 2019-10-18
- ·宏观研究:GDP6.0后的政策抉择 2019-10-18
- ·九月房地产投资数据分析:投资回落趋缓 销售趋于好转 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