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快评:“小步慢跑”的降息周期
报告摘要 研究部
11月18日,央行开展1800亿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调5bp至2.5%。我们从三个角度理解这次操作的含义:
完善政策利率调控的必要一步。2016年MLF工具推出之后,在2017-2018年加息周期中,MLF和OMO利率都是同步变动的。
11月5日央行调降MLF利率5bp之后,OMO利率与之同步降低符合此前规律。从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角度来讲,7天逆回购利率具有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在本次LPR制度改革中,央行的表述是“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但以1年期的政策利率作为利率调控的“锚”,与国际主要央行的政策利率设定格格不入。中国人民银行从2015年年底开始打造利率走廊,就是希望将短期利率的波动稳定下来,作为未来通过收益率曲线进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根基。目前MLF与7天逆回购利率共同作为政策利率的“锚”,应当是同步变动的。
负债成本刚性成为贷款利率下行的梗阻。经过2017-2018年的公开市场利率加息之后,影响银行负债端的主要政策利率——存款基准、逆回购、MLF利率均未下调。但银行的负债结构却更加偏向于利率市场化的成分:2017年以后银行资金来源中,来自存款的比例降至低位(约为73%),且存款当中来自结构性存款的比例显著攀升(从4%最高上升至6.7%)。这带来的结果是,银行负债成本趋于上升,同时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持续走低(期间银行净息差缓慢回升,但未能阻止利润率下移),最终导致贷款实际利率居高难下。LPR机制改革是疏通上述梗阻的重要一环,构建了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目前,存款基准利率已经长期处于低位,且从减弱对银行净息差迅猛冲击的角度来考虑可能还会持续如此,因此唯有降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能够形成更加有效的传导。
降息周期只能“小步慢跑”。尽管“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依然面临“通胀”和“汇率”两大掣肘。
作为2017-2018年加息周期的逆向过程,目前通胀和汇率的状况都比当时要严峻许多,2017年CPI同比只有1.8%,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2018年初一度升破6.3。加之为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为未来储备更多弹药的考量,决定了本轮央行降息周期只能是“小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