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期指上市以来,主力持仓信息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关注。部分机构通过跟踪重点席位的持仓变化、分析持仓与期指相关性等多种角度,证实了持仓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历史重复性”。
笔者发现,利用主力净空持仓量捕捉行情拐点,在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也具有出色的表现。
基于主力净空持仓为常态的特点,笔者选择将主力席位净空持仓量作为分析对象。笔者发现,前5位主力席位净空持仓量(以下简称前5净空持仓量)首次突破10000手和7000手左右是判断行情拐点的重要分水岭。为统一口径,笔者将10000手左右定义为9000手之上,7000手左右定义为8000手之下。据此标准,期指上市的一年多时间中,前5净空持仓量首次突破9000手和回落至8000手之下共集中出现4个区间,并对应4个明显的阶段性“单边市”。
注: IF指数采取收盘价。期指合约移仓换月期间,主力净空持仓量采取当月和次月合约之和作为计算依据。峰值1、2分别对应区间首日、末日附近的期指阶段性高低点。时间偏差指信号出现时间同峰值出现的时间间隔,正值表示提前,负值表示推迟。时间偏差1、2分别对应峰值1、2。区间涨跌幅按区间首日、末日收盘价计算。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第一,前5净空持仓量向上突破9000手是行情拐点到来的重要信号。从历史情况看,其准确率达到了100%,及时性也非常出色。4个区间中,时间偏差最迟为推迟2天,最早提前2天。因此,可将此作为行情拐点出现的准确信号。
第二,前5净空持仓量突破9000手之后,净空持仓量往往维持在9000手之上或围绕9000手波动一段时间,这表明目前趋势性行情尚未结束。
第三,前5净空持仓量从9000手之上回落至8000手之下,是当前趋势性行情结束的信号。从4个区间来看,A、C、D区间捕捉趋势性区间较完整,而B区间在满足该条件后期指继续走高,区间完整性稍显欠缺。时间偏差来看,平均推迟1至2天,及时性同样出色。
第四,前5净空持仓量飙升或回落幅度越大,行情拐点信号越可靠,行情转变的幅度也越激烈。从飙升幅度看,A、B、D明显大于C区间,对应的期指转变幅度也明显大于C区间。从回落幅度看,A、D区间明显大于B、C区间,对应的行情激烈程度也明显大于后者。
第五,该方法主要捕捉中期趋势,采取趋势性操作方法,收益较为可观。
此外,笔者再提出几个有待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一,标准选择问题。9000手之上和8000手之下是笔者的经验判断。我们看到,在期指上市后的大半年中具有较好的趋势性行情。净空持仓量为4000手是该阶段的峰值区域。将净空持仓量向上突破4000手左右作为该阶段的行情拐点信号有一定可操作性。这是由于随着参与期指市场资金的不断增加,净空持仓量逐步上升是可预见的趋势。这也意味着,笔者的经验判断标准也必然要不断修正。如何更有效选择判断标准是我们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第二,操作问题。前5净空持仓量突破9000手时,立即采取与当前主趋势反向的操作方法较为可行。而前5净空持仓量回落至8000手之下以后,当前主趋势宣告结束。但采取与当前主趋势反向的操作方法却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区间A大幅下挫之后,期指走出下跌行情。因此,前5净空持仓量回落至8000手下以后,原方向趋势性仓单平仓出局较为可行,而不必急于介入反向仓单。
第三,时间参数问题。今年3月4日、3月30日,前5净空持仓量突破9000手,不过这两次突破后的次日便回落至8000余手。但此后指数均展开了延续几日的反弹。3月30日后的反弹幅度更达到近4%。这显示这两次短暂信号依然有一定可操作性。不过由于信号过于短暂,以后实际操作中难免带来一些“噪声”。此外,B区间未能完全捕捉到主趋势行情,但不难发现,B、C区间的时间间隔较其他区间间隔明显较短。笔者考虑,这两种情况是否能通过加入时间参数加以筛选和优化。
第四,拐点之外的走势判断问题。该方法对较大级别的行情拐点(如A、D区间)判断效果较好。但仍未能完全覆盖期指所有时间段的拐点。如何利用持仓判断行情拐点之外的期指走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整体而言,利用前5主力净空持仓量突破9000手和回落至8000手之下是判断期指中期行情拐点的有效方法。但随着时间推移,该方法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