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A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牛熊转换,前两年备受追捧的基金行业遭遇滑铁卢。从大环境来说,2008年基金投资的困境难以避免,但无论是对基金公司还是基金投资者,都有足够多的教训值得反思。
反思一
基金不是全能型选手 截至12月5日,偏股型基金加权平均净值跌幅50.1%,同期上证指数跌幅61.63%,沪深300指数跌幅62.29%。专家理财不会为投资者做所有的事,避险和获利都是相对的。
2008年持股比例较高是偏股型基金净值损失较大的主因,但即使策略正确,偏股型基金也不可能充分避险。股票型基金因为60%的股票投资比例下限,即使放开基金也无法快速调整仓位。主要因为基金全行业的持股市值太大,多数基金不可能快速卖出股票。
公募基金行业提供大量各类特点鲜明的基金产品供投资者选择,而选择和组合权则在投资者自己手里。
反思二
怎么看基金排名? 看排名选基金是许多基民在牛市下学到的简单法则;2008年,这一法则看似彻底失效了。许多基金业绩出现了大变脸,部分2007年的明星基金快速下滑到谷底;基金的业绩持续性受到很多质疑(表1)。
基金过去的业绩是其投资能力的最直接证明,因此看排名选基金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怎么看排名?首先是参考什么阶段的业绩排名。过于短期和过于长期的业绩排名参考作用都比较有限。而在市场环境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过去的业绩排名参考作用就会下降。其次是业绩排名的稳定性。绝大部分基金短期业绩排名的稳定性比较差,因此,应该重点评估基金在中期的业绩持续性,即半年或一年业绩持续性。
反思三
应该更加关注业绩背后的因素 首先应该区分基金的业绩是归结于投资能力,持股风格还是偶然性因素。这就需要具体去分析基金的投资运作思路,其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如果是持股风格因素主导,那么基金业绩会跟随股市风格的变化而出现较大波动;如果业绩来源于激进的投资风格,那么业绩的波动在所难免。
其次,基金业绩背后也反映了基金公司团队的竞争力。业绩背后是人才和制度,这是投资者应该真正关注的持续竞争力。
反思四
基金有各自的风格和专长 基金经理有各自的能力专长,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业绩表现自然就会有巨大差别,有些基金经理善于选股和行业配置,但不善于选时;有些基金善于把握大势,但对波段行情则很少参与。通常来说选股能力强的基金适应牛市环境,而选时能力强的基金适应熊市和震荡市。
而不同基金之间的风格差异在今年快速下跌的市场中体现得十分鲜明。上半年下跌初期,选时能力强的基金减仓较早,业绩排名靠前;同时选股能力强的基金通过有效的结构调整也能保住不错的相对排名;而2008年下半年选股策略和配置策略全面失效,只有坚决控制仓位才有可能降低损失。相对侧重选股的一批优秀基金在2008年业绩下滑,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基金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完全靠长期轻仓排名靠前的基金,也未必表明投资能力有多么优秀。
理想状态下的基金经理最好是选股能力和选时能力都比较突出。在2008年,选股和选时表现兼备的基金代表是华夏、兴业等基金公司;选股能力较好的是上投摩根、华宝兴业、国海富兰克林等旗下基金;选时能力突出的则是交银施罗德、博时等旗下部分基金。在2009年股市从下跌期转入相对震荡的预期下,选股和资产配置能力兼备的基金将会有较好表现,选股型基金业绩也将回升。
反思五
基金公司竞争力比基金产品重要 对选择一个治理优秀、团队能力突出、凝聚力强的基金公司,比单纯选择短期业绩强势的基金产品更为重要。
基金公司的竞争力包括基金公司治理/高管、投研团队、投资理念/流程、投资评估机制、风险管理等几个核心要素。
在2008年,一些曾经表现突出的基金业绩大幅下滑,就凸显出基金公司内部竞争力缺陷的事实。如公司人才储备不足,团队稳定性差,投资理念过于投机,投资决策机制混乱等等,这些内部因素都在特定时候制约基金的业绩表现,也是部分基金业绩大幅波动背后的原因。
反思六
中小基金公司也有优秀基金 一般投资者容易简单地选择那些大规模,知名度高的基金公司,这也存在着误解。从2008年的表现来看,许多中小基金公司就超过了大基金公司。在各类型基金平均业绩排名中,大基金公司中只有华夏和博时基金入围前五。
一般而言,大基金公司实力较强,团队配备更完整,平均来说竞争力强于中小基金公司。但基金公司大小并不简单等同于竞争力。原因就在于基金公司之间的定位和风格不同,优秀的中小基金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投研平台建设,以独特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也能打造基金产品的竞争力。
当然,中小基金公司之间的分化更大,中小基金公司的业绩波动也更大,不能简单从一段时间的业绩来判断基金公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