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正点财经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主力数据 财经视频 研究报告 证券软件 内参传闻 指标公式 龙虎榜
首页 > 主力数据 > F10资料 > 正文

   300552万集科技资产重组最新消息
≈≈万集科技300552≈≈(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概述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交通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专业从事智能交通系统(I
TS)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服务,为公路交通和城市交通客户提供专用短程通信
(ETC)、激光产品、智能网联、动态称重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及相关的方案
设计、施工安装、软件开发和维保等相关服务,同时在车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边
缘计算及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大量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了车路两端激光雷达、
V2X车路协同设备、智能网联路侧智慧基站、智慧交通云平台等多系列产品,为智慧
高速、智慧城市提供全方面综合的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及服务。公司对相关产品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行业制造、施工、供货的必要资质。 
       (二)主要产品及用途 
       1、专用短程通信系列 
       公司专用短程通信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
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单元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在不需要停车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
处理全过程,实现无人值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公司已形成面向高
速公路和城市应用的多系列车路产品、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 
       车载电子标签(ETC-OBU),包括双片式和单片式ETC-OBU,安装于车辆前
挡风玻璃内侧,通过OBU与RSU之间的通信,在通行时进行即时的交易结算,实现不停
车收费功能,该产品可增加蓝牙功能,实现在线充值、在线激活、远程升级程序等功
能;单片式ETC-OBU是双片式ETC-OBU的迭代产品,无需插入储值卡,直接将交易数据
上传到后台进行交易结算处理,且支持车载供电,实现产品超长寿命,提升交易效率
。 
       智能ETC-OBU,为智能化车载设备,融合ETC、行车记录仪及4G网络通信功
能,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互联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
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万出
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保养等增值服务。 
       ETC路侧天线(ETC-RSU),包括门架天线、车道天线等高速路侧ETC产品,
以及智能停车管理路侧天线、停车场路侧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机等城市ETC计费
产品。门架天线安装于高速公路龙门架上,用于车辆信息获取及路径写入,是ETC分
段计费系统中门架端的核心设备;车道天线即在高速收费站出入口车道安装的天线,
用于写入车辆入口信息,并在出口进行扣费,带有定位、卫星同步授时功能,具有防
邻道干扰、防跟车干扰等特点。城市ETC计费产品针对城市场景应用特点将控制、射
频、通信集成于一体,交易成功率高,安装快,对接易,运维省,可应用在加油站、
停车场、路侧停车管理等场景。 
       智慧停车云平台,通过对停车数据的处理,可自动生成财务、收费、车流
量等大数据分析报表,实现对多车场的集中管理,解决管理不统一、收费效率低、运
营成本高等问题。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基础,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监管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增加车场收益,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 
       面向高速公路通行计费优化系列解决方案,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通过
匝道进行预交易,ETC快速通道校验预交易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车辆核查和管理
者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精确还原路径收费系统,高度融合激光触发相机抓拍技术、AI
增强识别技术、多维度匹配技术和云端路径拟合技术,可有效还原车辆真实路径并指
导收费,降低业主收费损失。面向城市ETC拓展应用解决方案,ETC路内停车解决方案
,通过在路内泊位或道路横断面架设RSU天线,实现对过往车辆的精确识别和准确扣
费,助力城市管理者合理利用停车数据资源,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ETC智慧停车
场解决方案,依托ETC技术在停车场出入口加装RSU天线,以OBU为车辆载体,实现快
速通行,不停车收费。通过停车管理云平台的赋能,可实现车道远程监管、车场精细
化管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查询等功能。 
       ETC加油解决方案,通过加装防爆天线实现加油站车辆精准识别,通过同加
油站油管系统及零管系统打通实现精准扣费,已安装OBU车辆车主实现无感加油,快
速通行。同时加油站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增加油站营业收入,使加油员可以管理更多
的加油机,实现降本增效。 
       2、激光产品系列 
       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涵盖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
光雷达和面向多维感知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 
       交通用激光雷达应用广泛,在公路交通行业可实现对通行车辆轮廓尺寸、
车型、车道位置信息的精准识别,具备高频率、远距离、高防护、全天候的特点,应
用包含公路交通情况调查、高速公路出入口车型识别等;轨道交通行业可应用于轨道
及站台区域安全防护,机车检测等;港口行业可应用于自动码头的船型扫描、岸桥和
场桥防护,无人集卡防撞等。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主要
提供导航类和避障防护类激光雷达产品,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的动态环境信息,为其作
业行进提供导引。针对不同场景下不同精度要求,公司形成了系列激光雷达产品线,
广泛应用于工业AGV、清扫、医疗、导引、巡检、配送等商用服务机器人导航,和工
业AMR避障。 
       公司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包括面向智能网联的路侧激光雷达和面
向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车载激光雷达。路侧激光雷达方面,公司路侧32线激光雷达
针对路侧部署特点引入视场角设计,保证激光雷达检测形成的有效点云数据均匀分布
,可提升道路对交通信息的精准感知能力,丰富车路协同应用场景,公司车载激光雷
达主要针对高级别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采集、道路情况实时扫描等,为微
循环车、特种车辆的无人驾驶提供支持。 
       3、智能网联系列 
       公司智能网联产品主要包括V2X通信终端、路侧智慧基站以及智能网联云控
平台。 
       V2X系列产品,采用新一代C-V2X通信技术,同时支持5G移动网络通信,是
实现交通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有效的数据交换,包括车与车(V2V)、车与路(V2I)
、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技术模式,即车对车的信息交换、车对外界的信
息交换。产品具有覆盖范围远、通信时延低、数据通信带宽大、稳定可靠等特点,可
适应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通过与平台端、基础设施的交互,实现
车-路-云协同交互,为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赋能。V2X产品可构建并扩展多类综合车
路协同应用场景,实现主动安全、道路通行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丰富应用,提高驾驶安
全性,提升驾乘体验,满足前装、后装、高速、智慧城市等多方面市场应用需求。公
司目前提供的车路两端V2X产品。 
       路侧智慧基站,集道路信息感知、数据存储与计算、信息中继传输等功能
于一体,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实现交通信息精确感知,集成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
AI摄像机等传感设备,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5G/V2X通信
,以极低时延将信息传输给周边车辆、移动终端及云端,实现“车-路-云-图”协同
交互,提供高质量道路信息服务。单个智慧基站可实现监测范围内所有车辆的全息感
知,包含车辆特征信息和车辆动态信息。多个基站级联能够对监控范围内所有车辆和
路面事件进行全域感知。基于路侧智慧基站的全息感知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车路协
同自动驾驶、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智慧高速等领域。 
       智能网联云控平台方面,基于高精度地图、三维建模以及多源感知数据融
合,实现数字孪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等功能,并实际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自
动驾驶测试场、全息路口、高速隧道、高速服务区、高速收费站等场景。 
       基于以上产品,公司在智能网联方面形成了多项解决方案。车路协同系统
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
时信息交互。数字隧道解决方案通过车辆高精定位和全域跟踪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
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高可靠的事件检测及发布等功能,提高隧道安全系数。数字
收费站解决方案实现管理者一张图式全域运行状态感知、车辆全域跟踪和精准分流成
功率统计和逃费行为取证,通过匝道自由流、车道分流和车道管控解决收费站拥堵问
题。数字服务区解决方案实现车辆全域跟踪、停车场自动化管理,精准客流画像分析
,通过无人清扫车、无人送餐车的深度集成,为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服务,降本
增效的同时提高服务区营业收入。全息路口解决方案对路口车辆、排队、异常行为、
碰撞事故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探测与数字转化,实现路口动态信息的全要素感知,赋能
智能网联车辆和智能交通管控。智慧公交解决方案通过智慧感知以及信息交互,服务
于智慧公交及乘客,使公交车安全通行、高效运行。自动驾驶测试场解决方案通过基
础设施建设,搭建虚实结合、柔性可塑的智能网联测试交通场景。 
       4、汽车电子系列 
       公司汽车电子产品主要包括车载前装ETC-OBU、车载V2X通信终端、车载激
光雷达。 
       车载前装ETC-OBU,按照车规级设计的ETC-OBU,符合企标国标对车载电子
设备环境及可靠性要求,在安装和通讯层面,做到了与车辆的深度融合,如隐藏式布
置、从车辆取电、接入车内CAN总线等,为ETC的车路协同和场景拓展提供了基础。 
       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即通过车与外界的所有信息进行交互,解决车辆超
视距和盲区的信息感知难题,使车辆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
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支
持汽车网联化应用拓展。 
       车载激光雷达,综合激光器、光子探测、信号处理等多项技术,帮助车辆
对周围环境做出立体的、动态的、精确的感知,为车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提供关键
信息。公司布局多个车载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不断丰富产品线,打造高质量的车规级
产线和工艺流程,提升车载激光雷达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5、动态称重系列 
       公司动态称重主要产品包括治超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
台、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源头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
超站超限检测系统、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用于对行进中车辆的单轴载荷、轴组载荷
以及车货总质量的检测,应用于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系统中。超限检测的
目的是引导货运车辆合理装载、遏制车辆超限,达到保障公路交通安全、提升公路通
行效率、减少货运车辆污染排放、保护公路桥梁路产安全的效果。治超联网管理信息
系统,为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治超联网管理信息
系统,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现跨地区、跨
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实现治超监管服务“一盘棋”。同时系
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治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管理者提供有力决策支持。智慧
交通综合管理平台,集交通运行监测、资产管理、道路养护、超限超载治理等为一体
,同时对出租车、公交车、客运、货运、危化品等不同类型车辆实施全方位监管,构
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公众号使信息透明化,实现公众有效监督管理,并为公众提供出行
等各种交通服务。 
       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公司首创将非现场执法理念引入货车超限超载
治理领域,并自主研发了基于窄条式传感器的高速动态称重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的
算法技术,集成稳定高效的数据处理设备,保证系统在无人值守情况下稳定运行,并
实现对任何车辆在自由流行驶状态下的准确稳定检测。该系统配置后端信息化综合管
理平台,将完整执法证据数据存储上传,并与路政、运管、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数据
共享执法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非现场执法”。 
       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系统,可对全省高速公路入口获取的车辆检测信息进行
统一汇总、查询、统计分析,并可通过治超信息管理平台与收费系统进行数据共享,
对于超限车辆未按指定出口驶离高速公路行为进行稽查分析,建立信用治超档案,对
其进行后续的行政执法或者经济处罚。 
       源头超限检测系统,通过在货运源头场站内布置称重、车牌识别、图像抓
拍等前端数据采集设备,对站内货车状态进行超限识别、实时监控及预警,同时将检
测数据上传管理平台,帮助公路管理机构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执法工作机制
,加强对违法超限运输的货运车辆、车辆驾驶人、货运企业、货运源头单位的监管。
 
       固定治超站超限检测系统,集成公司先进的动态称重设备及智能数据采集
器,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定制多种方案,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 
       便携式超限检测系统,配备在专用的执法车辆上,可随时对载货汽车进行
超限检测,并具有检测效率高、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灵活等特点。 
       (三)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产品+服务”的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来源主要包
括产品及系统销售和服务提供。公司向客户销售ETC、激光产品、智能网联、汽车电
子、动态称重等相关产品及配套软件或平台系统,并根据具体产品的要求进行土建施
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技术培训等流程,最后经过验收合格,取得对方的完
工验收单,收取项目合同款,获得收入与盈利。此外,公司根据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
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更新与升级。 
       (四)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1、ETC行业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
收费站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降
低物流成本,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的总
体目标,明确在路端: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费站并“推进中央与地方两级运营管理等
系统升级,收费站、收费车道、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系统硬件及软件标
准化建设改造”,拓展ETC服务功能,鼓励ETC在停车场等涉车场所应用;在车端,提
出“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2019年底前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入口车
辆使用ETC比例达到90%以上”并明确“加快现有车辆免费安装ETC车载装置…从2020
年7月1日起,新申请批准的车型应在选装配置中增加ETC车载装置”。其后,交通部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陆续出台《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
用服务实施方案》等多项配套政策,推动ETC应用。受益于上述政策,ETC应用迎来快
速发展。根据2019年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专题新闻发布
会》中介绍,29个联网收费省份24,588套ETC门架系统建设和48,211条ETC车道建设改
造完成。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后,全国高速公路形成“一张网”,全网进入一体
化运行的新模式。据公安部的统计,2020年我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2亿辆,其中
汽车保有量为2.81亿辆。根据交通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全国ETC用户达到2.2
5亿,客车支付使用率达到70.3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相关实施方案在推动ETC快速应用普及
的同时亦提出了“创新ETC发展模式,强化ETC应用与服务,提升ETC使用率,加快推
进多种电子收费方式融合协同发展,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的指导思想。基于ETC设备在高速公路及车端的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
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行业迎来以下发展机遇: 
       公路场景深化应用及新应用场景拓展。高速公路场景方面,ETC路侧天线已
经成为公路标配机电设备,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长,将持续带来ETC设备
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公路ETC计费通行效率优化、精准计费优化以及深化ETC门架应
用将是公路收费制度改革后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将会带动对现有ETC路侧
设备及ETC系统的持续升级改造。城市场景方面,ETC电子标签在车端的大量普及为城
市应用拓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ETC作为一种无感识别、安全支付的手段,推广
应用到城市层面能够极大提升用户服务水平和使用体验,同时可有效提升ETC设备的
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ETC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治理、交通管理和服
务可有效支撑城市数字化发展: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城市交通感知的主要设备,实现
对车辆运行轨迹及状态的全出行链采集,进而对城市交通规划、拥堵治理、公交优先
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ETC可打通加油、停车、维修、保险等汽车服务收费产业
链,为智慧城市赋能,驱动智慧城市数字交通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城市数字
交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ETC智慧停车城市建
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拓展ETC服务功能,推动ETC停车场景应用,更好地便
利公众出行,选定北京等27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省级示范区,先期开展
ETC智慧停车试点工作。ETC在城市场景的拓展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汽车前装选配及存量升级将带动对ETC车载电子标签的持续需求。工信部装
备工业发展中心于2020年4月发布《关于调整<公告>产品准入相关要求的通知
》,自2021年1月1日起,新申请产品准入的车型应选装采用直接供电方式的ETC车载
装置(即前装ETCOBU)。相关政策出台后,国内整车企业均积极响应开展ETC前装上
车定点工作。至2020年底,国内100多家整车企业已基本完成前装ETC供应商定点工作
并完成新车选配方案,2021年前装ETC电子标签将量产上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统计,2020年中国汽车产销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预计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逐步
消除和智能汽车及新能源车产量的快速提升将带动国内汽车产销量上升,预计未来ET
C前装上车将给ETC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量市场。存量车需求方面,根据前述统计数据,
截止2020年底仍有超过5000万辆存量车未安装ETC电子标签。同时未来ETC电子标签将
由双片式向单片式升级,单片式产品具有具有交易时间短、通行速度快,拆即失效、
有效防作弊等优点,有助于进一步提升ETC通行计费效率,将成为升级趋势。 
       2、智能网联行业 
       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产业是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
行业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车联网产业,有利于提升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水
平,实现自动驾驶,发展智能交通,促进信息消费,对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积极制
定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战略及规划,加强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关键技
术攻关,强调通讯、汽车、交通等跨产业的融合,并逐步加大交通领域智能化、网联
化的基础建设,强调“人-车-路-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基于C-V2X的通信技术落地
。 
       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
业生态、基础设施、法律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智能汽车创新
发展战略》提出,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
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
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
路(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
覆盖。 
       2020年3月24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促进“
5G+车联网”协同发展。推动将车联网纳入国家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促进LTE
-V2X规模部署。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丰富应用场景,探索完善商业模式。结合
5G商用部署,引导重点地区提前规划,加强跨部门协同,推动5G、LTE-V2X纳入智慧
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通信标准和协议。开展5G-V2X标准研制及研发验证。 
       2020年11月11日,在由北京市政府、工信部等共同主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
车大会上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远景目标:到2035年,中国方
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
提升,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
明确将在2025年L2级和L3级新车要达到50%,到2030年要超过70%。2025年,C-V2X终
端的新车装配率将达到50%,2030年基本普及。同时,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首先
要在特定场景和先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网联协同感知、协
同决策与控制功能将不断应用,车辆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互联互通。 
       2020年12月30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
用的指导意见》,为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
展战略》深入实施,提出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
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
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
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2021年2月20
日,工信部部、交通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智能交通相关)》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底,制修订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息
辅助等领域智能交通急需标准20项以上,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
准体系;到2025年,制修订智能管理和服务、车路协同等领域智能交通关键标准20项
以上,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应用、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标准体系。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提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
感知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应用。加快提升交
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全方位布局交通感知系统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
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
。鼓励物流园区、港口、机场、货运场站广泛应用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推广应用
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智能输送分拣和装卸设备。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
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 
       近年来,由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门及地方政府推出的数十个
智能网联(车联网)测试示范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封闭测试区、半开放道路和开放
道路构成的智能网联外场测试系统。在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示范区功能逐步丰富,
以最初的测试为主,逐步发展到多应用场景示范,从示范点、示范区建设向综合性、
城市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转型,不断促进智能网联的快速发展,为未来智能网联的产
业化奠定基础。基于对未来智能网联应用前景的判断,国内交通行业知名企事业及科
研院所、汽车主机厂、电信运营公司及互联网行业知名企业纷纷布局智能网联业务。
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2020)期间,在工业和信息化
部指导下,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IMT-2020(5G)推进组C-V2X工作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0智能网联汽车
C-V2X“新四跨”暨大规模先导应用示范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40余家国内外整车企
业、40余家终端企业、10余家芯片模组企业、20余家信息安全企业、5家图商及5家定
位服务提供商等参与今年活动,覆盖汽车、通信、交通、地图和定位、信息安全、密
码等各个领域,充分反映了我国C-V2X产业链的不断扩展和成熟,跨界协同不断深化
。 
       3、激光雷达行业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方位等特征量
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隐蔽性好、抗有源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
用于测绘、交通管理、工业传感和机器人等领域;此外,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普及和
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扩展到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 
       智能装备用激光雷达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机器人领域
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被应用于工业移动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等领
域。现阶段,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老龄化人口
趋势加快,医疗、家电、商业服务等领域的机器人使用将快速扩大,激光雷达的需求
量将随之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共同发
布的《2020工业自主移动机器人AMR产业发展蓝皮书》,未来全球AGV和AMR市场规模
将迅速增长,预计至2024年,AGV和AMR全球合计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美元,AGV和AM
R全球合计年出货量超过70万套。AGV和服务机器人自动行驶主要依靠激光雷达获取环
境中自身位置与姿态的感知信息,来计算和控制车辆的行驶路径。作为AGV与服务机
器人行驶导航的核心零件,激光雷达可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较高的路径柔性和较高
的智能性。国内自动搬运机器人企业过去大都采购进口激光雷达产品以保证产品的稳
定性和安全性,如今,国产激光雷达产品迎来发展,而且性能不逊色于进口产品,产
品价格对很多机器人企业更具有吸引力,预计市场对AGV和服务机器人专用激光雷达
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路侧激光雷达的布设可提高V2X网络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增强V2X后台数
据综合分析测算能力,为基于V2X的大数据应用,实现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监管自动
化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城市道路的道路交叉口,采用对角线布置的两台基于路侧
的3D激光雷达,可以实时精准地识别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群体和机动车的行为
状态。激光雷达将周边200m半径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及环境进行感知与提取,并将有异
常移动轨迹的物体纳入到V2X系统中,利用RSU向周边或者更远距离接近的车辆进行广
播,为正在接近路口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提供路口通行信息及交通安全信息提
示。在国家大力推动车路协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路侧激光雷达作为赋予路侧网联设
施精准感知能力的关键设备,市场潜力将逐步显现。 
       车用激光雷达方面,汽车智能化趋势正逐步显现,其中行驶环境感知是智
能驾驶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为了实现对环境信息的精准感知进而支持高级别辅助
驾驶和自动驾驶,车体配置的感知系统需要引入视觉系统、雷达系统等多感知体系融
合的多种传感器方案。激光雷达由于发射的激光束的波长较短且频率较快,所以其在
测距、测速、特征测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分辨率;其次,激光束可以不断扫描
目标,获得目标所有目标点数据,因此激光雷达可获得精准的三维立体图像信息,成
为行业内几乎公认的实现L3级以上自动驾驶所需的重要感知设备。国内外主流的自动
驾驶解决方案均引入了激光雷达。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加速,激光雷达的应用正逐
步从前沿性的无人驾驶车辆转入量产车型。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已有多家车企
发布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车载激光雷达应用未来有望迎来加速发展。 
       4、动态称重行业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
收费站实施方案》,“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从2020年1月1日起,统一按车(轴
)型收费,并确保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同步
实施不停车称重检测”。高速公路根据上述方案调整计重收费方式后,将从入口杜绝
超限超载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受此影响,国省道治超迎来巨大压力。国内现有国省道
治超检测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目前治超需求。未来国省道治超应用将成为动态称重
行业新的发力点。 
       《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全国治超管理信息系统为部
省共同建设、联网运行的项目之一。为加快推进部省治超联网管理系统建设,2019年
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文件,要求到2020年底,建成“全过程记录、全业务上线、全
路网监控、全链条管理、全方位服务”的治超信息平台。受上述政策影响,未来兼具
治超产品及平台能力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五)报告期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830.98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5.09%
,主要是因为ETC行业进入稳步发展期,公司专用短程通信业务实现收入25,308.79万
元,同比下降61.56%。公司激光产品业务和动态称重业务收入均同比高速增长,其中
激光产品报告期实现收入4,618.64万元,同比增长116.06%,动态称重业务实现收入1
1,599.38万元,同比增长46.73%。同时,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海外市场等新
业务方向亦取得积极进展,各业务情况如下: 
       1、业务拓展 
       (1)专用短程通信 
       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经过2019年至2020年的高速发展,ETC设备在高速公
路及车端的全面推行及应用,ETC已成为重要的交通物联支付渠道,在高速通行优化
、城市ETC计费应用、后装车端应用等多个领域有应用拓展机遇。公司基于行业发 
       展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布局,一方面保持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另一方面积
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公路应用方面,公司ETC-RSU产品在防临道干扰、精准计费、定位去反向等
方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传统RSU设备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针对高速公路收费
模式变革后产生的精准计费、通行优化等行业痛点问题,公司提前布局形成解决方案
并已获得应用落地。公司数字通道快速收费系统可解决收费站出入口拥堵、ETC计费
管理等问题,优化ETC计费交易流程,有效提升高速出入口通行效率,相关方案继广
州市三元里收费站成功应用后,在广东多地市已先后落地;同时,在四川、辽宁、浙
江、安徽、湖北、陕西、天津、山东等多个省份也在推进相关方案设计。公司精确路
径还原收费系统解决高速公路存在的收费漏收少收问题,公司今年7月中标北京市《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激光设备采购》项目,对北京首发集团下属的全部249
个ETC门架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基于激光雷达的计数触发系统,提升ETC门架的抓拍能
力和数据捕获能力,另有多个省份业务合作在推进当中。 
       城市应用拓展方面,公司已形成从城市ETC清分结算管理平台,到城市应用
场景解决方案,再到路侧缴费产品的面向ETC城市应用的系列方案体系。公司城市ETC
清分结算管理平台可以支持封闭停车场、路侧停车、加油站等多场景基于ETC支付的
清分结算及业务管理并可拓展城市停车资源综合调配管理,相关平台已在北京落地应
用,累积接入停车场超700余家。公司已完成城市应用路侧天线、智能双模识别一体
机、ETC智能网关等多款城市ETC产品开发并基于自主产品形成面向封闭停车场、路侧
停车、加油站等多场景ETC智慧解决方案,相关方案已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
浙江、山东等近20各省份落地应用。 
       后装ETC-OBU方面,随着车端的规模装配,公司围绕产品升级替换和C端业
务拓展两个方向进行重点布局。单片式ETC-OBU相较于目前车端双片式ETC-OBU具有功
耗会降低、交易效率高、用户体验好的特点。随着在单片式ETC-OBU前装应用落地,
后装市场替换趋势正在逐步显现。公司已完成单片式ETC-OBU的产品开发,已通过《
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GB/T208512019)、《收费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
要求》(交通运输部2011年第13号公号)规定的相关测试,在北京地区正在进行入网
测试,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上市销售;另在山东、广东、广西省份已完成产品发行系
统兼容性、实际道路等测试,正在推进上市销售工作。公司以智能OBU业务为切入点
拓展C端业务,公司智能OBU是业内首创组合式设计,具有专业云记录仪技术,与手机
互联服务升级,ETC交易记录实时语音播报,消费账单实时推送,车载供电延长OBU使
用寿命等功能,结合公司自主运营的“小万出行”APP,可为车主提供加油、洗车、
保养等增值服务。相关产品通过线下和线上渠道直接面向终端车主销售,实现C端用
户的触达和积累。目前,公司智能OBU产品已在全国15个省份推广销售。 
       (2)激光产品 
       公司自2011年开始布局激光雷达,经过近10年的研发投入,公司已掌握光
学准直、激光驱动、光学接收、光学扫描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累计取得激光相关
专利258项,并基于自主技术形成了交通用激光雷达、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
激光雷达、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等多系列产品。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方向,
公司持续加大对激光产品的投入及市场开拓,报告期内,公司激光产品业务实现4,61
8.64万元,同比增长116.0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各产品线具体业务情况如下: 
       交通用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公路激光雷达(WLR-711)融合自主深度学习算
法,可以实现在不同天气、不同交通场景下对通行车辆类型、速度、车流量等信息的
精准识别,该产品已通过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
所、交通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多项测量精度检测及IP68防护等级测试,基于上述
产品优势,公司形成了交通情况调查系统、激光轮轴识别系统、车型识别系统等应用
方案,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调查、高速公路辅助计费、隧道安全、桥梁保护等场景。
报告期内,受益于国家推进公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高速公路收费车型识别需求等
因素驱动,公司公路激光产品收入同比保持快速增长。 
       工业制造及商用服务机器人用激光雷达方面,针对商用服务、工业物流机
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场景,公司推出定位精度±4mm的高精度导航激光雷达(WLR-712)
、绝对测距误差小于2cm的自然导航激光雷达(WLR-716)、16组区域切换的防撞激光
雷达(WLR-718),可以帮助机器人精准感知环境信息,实现自主定位导航。其中,W
LR-712高精度导航雷达与WLR-718防撞雷达,已向国内主流AGV/AMR厂家都开始稳定批
量供货,WLR-716自然导航雷达,以其在机器人应用的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稳定一
致的高精度点云性能,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消杀、清洁、配送、巡检等
服务机器人行业。公司累计建立合作关系的下游机器人企业已超过50家,凭借前述产
品及客户积累,报告期内,公司相关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同比快速增长。 
       面向多维感知的多线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已形成车路两端多线激光雷达产
品,公司路端32线激光雷达产品,通过IP68防护测试,可部署于城市及公路路口、路
口实现对交通参与者实施动态信息的精准感知,相关产品已用于公司在雄安、北京、
苏州、西安等多个智能网联示范区项目。公司车端激光雷达方面,已形成车规级8线
局部视场激光雷达(WLR-713)、车规级16线局部视场激光雷达(WLR-736)、全视场
16线激光雷达(WLR-720)和全视场32线激光雷达(WLR-732)多款可量产车载激光雷
达产品,车载128线局部视场激光雷达已完成原理样机开发,预计年内推出相关产品
。同时公司正紧密开展MEMS和硅基固态激光雷达相关研发,以持续保持公司产品及技
术优势。 
       (3)动态称重业务 
       随着高速公路入口治超、科技治超的大力推进,公司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
系统更多的落地在全国各个省份,公司已从设备供应商转型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针对国家取消计重收费,按车型收费的收费模式的变革,相应推出了源头治超检
测系统、高速公路入口疏堵系统、入口治超检测系统、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高速公
路省界治超稽查系统、桥梁超限检测系统、固定治超站系统、便携式超限检测站等多
公路场景解决方案。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与产品优势,研发推出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治超
联网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前端各类治超站点数据,打通各层级业务流程关键节点,实
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治超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与联合执法。自主研发的智慧交通综合
管理平台可实现交通运行路况实时监测,交通指数、运行速度监测,交通拥堵分析、
堵点预警,交通事故、阻断事件,为交通监管单位规划调度提供分析决策支撑。公司
平台已在吉林、青海、甘肃、河南等省份获得应用。基于上述产品及方案优势,公司
报告期内,动态称重业务实现收入11,599.38万元,同比增长46.73%。2021年3月,《
中央级各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
建议》明确,建立健全道路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是十四五建设重要内容,叠加高速公路
实施入口治超给非高速路段带来的治超压力,公司治超业务迎来持续快速发展机遇。
 
       (4)汽车电子 
       基于“车生态”、“路生态”协同发展的战略,公司自2018年开始组建汽
车电子事业部,根据汽车管理体系要求,招募汽车专业人才,持续加大软硬件投入,
提升在生产制造、质量管理、产品管理、分供方管理、项目管理等各方面体系能力,
并明确了以车载前装ETC-OBU、前装V2X车载通信终端、前装车载激光雷达为核心的业
务定位。基于前期充足准备并受益于国家政策推动,公司目前已经获得近60家汽车主
机的前装ETC定点,其中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多家国际知名车企、本土头部车企和
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公司在整体汽车市场占有率、豪华车市场占有率及商用车市场
占有率均居首位。随着2021年1月1日新车型选配前装ETC-OBU政策正式实施,公司已
开始逐步向其中的50余家车企供货。V2X方面,公司报告期内获得国内某知名商用车
企前装定点,相关车型预计年内上市。 
       (5)智能网联 
       公司基于自主车路两端V2X产品、路侧智慧基站及智能交通云控平台,针对
公路安全管理、通行效率优化等公路运营痛点事项,形成智慧数字隧道、智慧自由流
收费站、智慧服务区等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产
品及方案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方案应用,参与智能网联项目建设。 
       在产品、方案能力提升方面,公司以“时空精准感知、打造数字化能力”
为核心,持续提升路侧基站对动态交通信息的精准感知能力、增强交通参与者行为预
测能力和交通事件分析及决策能力。报告期内,公司联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
布全球首个面向路侧边缘计算的AI数据集,数据集均由万集科技自主研发的路侧智慧
基站采集完成,支持3D点云检测、2D图像检测、激光雷达和图像融合检测。万集科技
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完成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19年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
务平台项目-网联系统级测试验证平台建设项目”,其中万集科技承接了网联测试验
证平台建设项目并顺利完成,这一项目旨在工信部体系内建立完整、常态化的网联系
统级验证能力并为业界厂家提供常态化测试服务,项目建成后将对行业各厂家C-V2X
产品进行测试评价。同期,万集科技联合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合中标“2021年
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控基础平台项目”,该项目
作为工信部科技司在智能网联云控体系内最重要规划,将建立一整套覆盖“车-路-云
-网”的综合操作系统,后续项目落地将推进智能网联行业协同发展并形成统一的云
控标准。 
       在行业标准方面,万集科技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单位,参与了由中国信通院
组织的2021年车联网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活动,该活动旨在实现车路协同路侧感
知设备的系统级检测技术突破,为解决方案级产品提供选型依据。该测试活动是由万
集科技牵头的在研国家标准《交通参与者路侧感知系统评价指标与测试方法》,以及
由中国信通院和万集科技联合牵头的在研行业标准《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技术要求
及测试方法》的不可缺少的技术验证环节。为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发展,
2021年7月,由万集科技牵头,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协同中国智能交通产业
联盟共同提出并归口的团体标准《智能交通路侧激光雷达接口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成
功发布。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智能网联相关专利35项,申请中专利146项
,参与的在编标准达65项,其中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4项,团体
标准31项,研究报告及白皮书8项。 
       在智能网联项目应用方面,公司积极开拓城市场景和公路场景应用。继广
州广明祈福隧道后,公司智慧数字隧道方案在陕西秦岭隧道获得应用,方案通过厘米
级的高精地图采集和三维建模技术搭建了秦岭一号隧道、二号隧道、三号隧道和秦岭
服务区的数字底图,并在一号隧道布设了以激光雷达和视频为主的路侧感知设备,通
过多维感知融合技术,构建数字孪生隧道平台。实现了一张图式的交通流感知、高可
靠的事件检测、两客一危车辆全域监控等功能,同时平台支持隧道基础设施监测、结
构安全监测和环境安全监测,提高隧道整体安全系数和通行效率。报告期内,公司成
为雄安高铁站枢纽片区及外围路网数字道路智能化主要设备方案提供商,该项目为国
内少数几个开放道路规模化部署路侧设施的城市智能网联项目,公司提供V2X-RSU、V
2X-OBU及路侧激光雷达等智能网联产品。 
       (6)海外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扩大全球销售团队,招聘外籍本地优秀销售和中国国
际化销售人才,并进行系统的销售培训。联合本地合作伙伴公关交通业主,并与运输
当局建立了牢固联系。公司在沙特开始供货非现场执法系统产品,激光雷达已销往欧
洲如匈牙利、波兰、沙特等国家,并提供激光售后技术支持。公司与孟加拉当地公司
成立联合体,共同参与孟加拉桥梁局低速称重系统招标。同时积极将公司车路协同、
V2X、ETC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推广。 
       2、技术开发与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对激光雷达、智能网联等新业务方向的研发投入
。其中激光雷达方面,公司加快128线高线束车载激光雷达的产品化进程,同时紧密
开展MEMS激光雷达和硅基固态激光雷达的研发工作,以持续保持公司激光雷达产品技
术的先进性。智能网联方面,对V2X、智慧基站、数字中台等核心产品进行持续迭代
和优化,同时不断打磨面向高速公路、城市交通、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的整体解决方
案,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持续增长,在路侧
智慧基站技术、V2X、激光雷达、前装OBU、ETCRSU、动态称重系统等方面均有新的专
利授权。报告期内,新增29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8项软件著作权。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专利共796件,其中160项发明专利、601项实用新型专
利、35项外观专利,194项软件著作权,另有557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申请3项美国
专利、1项欧洲专利、9项PCT专利。其中激光雷达产品累计获得专利259项,V2X智能
网联累计获得专利35项、申请中专利146项。 
       3、运营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启动信息化三期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商
协同管理系统(SRM)项目启动,通过信息化方式协同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供应链运
营效率;企业数据总线ESB项目选择业SAPPO产品,可以大幅提升ERP系统与企业内其
他各信息系统数据交互的效率与质量,预计三季度上线运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
M)已投入使用后,使产品开发流程规范化管理,同时提升了研发、采购、生产及工
程等部门的信息传递效率与质量。 
       公司顺义二期项目已建成2.7万平万级/十万级制造中心,将配备全球领先S
MT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通过SAP,MES,WMS等信息系统支撑,实现激光雷达、V2X等
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新工厂符合ISO16949质量管理体系,项目建成后公司产
业化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4、品牌宣传 
       公司将品牌建设作为整体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强品牌的运营
与宣传。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拓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多元渠道,加强与广播电
视、行业权威纸媒的合作,创新内容与形式、提高传播覆盖;同时公司针对性的参与
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行业展会、高峰论坛,组织自动驾驶试乘体验等,使公司在产品
技术上取得的领先优势,与企业使命、价值观形成合力,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树立
公司优质形象,建立万集品牌效应。 
       公司相继参与了第六届春季汽车展览会、第23届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研讨
会暨技术产品展示会、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第14届中国服务区年会、
CTSE2020第十二届交博会、广州物流展、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
术论坛(WTC2021)暨交通科技博览会,向与会者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
汽车电子、激光雷达、ETC、动态称重超限超载治理等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成功宣贯
公司智能网联“数字隧道”解决方案,提升了“万集汽车电子”在汽车行业影响力,
在行业内成功打造“万集OPA全固态激光雷达”标签,整体提升了公司品牌知名度和
行业影响力。同时,公司通过联合多渠道媒体对外发表宣传报道,借助视频、图片强
化传播效果等方式,持续扩大公司良好的市场声誉和优质形象。 
       5、对外投资 
       报告期内,公司出资600万元与湖南世麒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湖南万
集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以湖南为核心拓展智能交通业务,增强公司在湖南地区市场开
拓及本地化项目承接能力。 
       公司出资875万元收购北京越畅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畅通”)25
%股权并进行增资,收购及增资后公司持有越畅通57.48%股权。通过本次投资,可进
一步推动公司ETC产品在停车场等城市场景的应用,促进ETC城市拓展应用平台的落地
,加快ETC城市业务拓展。 
       6、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宜 
       公司于2020年6月22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及第三届监事会第
二十次会议、于2020年7月8日召开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发行股票
预案相关议案,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亿元,用于以下
项目:“自动驾驶汽车用低成本、小型化激光雷达和智能网联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建设
项目”、“智能网联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智慧交通智能感知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公司通过实施以上项目,加强公司智能网联业务布局,增强面向智能网联整体解决
方案的产品及服务提供能力;加强车端业务布局,构建车、路两端协同发展的业务生
态;扩大公司主营业务规模,完善公司产品战略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
司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盈利能力。本次发行股票申请已于2020年8月19日获得深圳证券
交易所受理。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已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并于
2021年1月20日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作出同意注册的批复。公司将在规定的
期限内适时启动发行事宜。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实力和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是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认定的高新
技术企业,曾参与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也是全国智能运输
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并加入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车路协同工作组、智能
驾驶工作组等,中国公路学会会员和理事单位,取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
北京市级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和《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
委员会颁发的《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构建了智能网联、汽
车电子、专用短程通信、激光雷达、动态称重等领域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体系。2021
年1月1日至6月30日,新增29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8项软件著作权。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拥有专利共计796件,其中160项发明专利、601项实用新型
专利、35项外观专利,194项软件著作权,另有557项专利正在审查阶段,申请3项美
国专利,1项欧洲专利,9项PCT专利。公司持续加强对公司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的知
识产权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
司充分认识本行业市场发展趋势,根据整体发展规划,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线、稳定产
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领先同行业厂商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
了技术研发优势。 
     智能网联领域,公司多年来持续在智能网联领域深耕,公司已经完成了基于LTE
-V2X通信模组的V2X车载通信终端(V2X-OBU)和V2X路侧通信终端(V2X-RSU)的开发
,V2X路侧通信终端已经在雄安、北京、江苏、山东、湖北等车联网示范项目运行测
试。公司的路侧智慧基站设备参加国内首次车联网路侧系统标准化先导评测,也是在
开放道路环境中开展系统级评测,同时公司也参与了制定测试方案、处理测试数据及
撰写测试报告。广州祈福隧道及秦岭隧道交通数字孪生系统应用落地。此外,公司的
研发团队参与行业、团体标准的制定,在智能网联领域共参与19项行业、团体标准的
制定和编写工作,其中包括工信部组织的《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直接通信
系统技术要求》、《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网络层测试方法》等5项行业技术
标准。 
     ETC领域,多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在ETC领域的研发投入,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
难题。公司采用基于卫星授时的多车道联排技术和无线同步技术彻底解决困扰ETC领
域的邻道干扰问题,采用该技术研制的ETC-RSU产品在港珠澳大桥成功应用。公司已
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多车道自由流下的多天线联合工作方法及系统”获得北京市发
明专利奖三等奖。公司作为国内ETC多车道自由流技术的引领者,将DBF相控阵技术、
空间阵列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ETC自由流系统中,在RSU动态区域控制、ETC-OB
U动态跟踪和准确定位、ETC-RSU/OBU交易调度、ETC-OBU并发处理等关键技术上获得
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多车道自由流产品对高速过车及车辆跟踪的适应性。近年来
,公司密切跟踪国家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政策,积极布局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研
制的“多义路径识别系统”、“5.8GHz多义路径复合通行卡”、“自由流分段计费天
线”等产品,在国家取消省界收费站工程中大规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公司正在产品化的“基于精确匹配的智能门架与路径还原系统”通过将公司
的激光雷达、ETC路侧单元和高清摄像机深度融合,并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
术,可以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运营水平。依据对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
准确判断,公司近年来加大对前装ETC-OBU的研发投入,将“滤波屏蔽拟合技术”、
“OBU自诊断技术”应用于前装ETC-OBU中,为前装业务拓展奠定了产品和技术基础。
激光雷达领域,万集科技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路线,在光学结构、激光发射、接
收电路设计等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储备。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关于激光
雷达产品,已经累计获得专利259项,涵盖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的应用,自主研发的激光产品曾获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北京市新
技术新产品”等奖项。动态称重领域,公司多年来在动态称重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研发
经验,通过对设备使用数据的分析和测试,率先提出数据采集与算法逻辑相结合的技
术解决方案,使公司动态称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创新性融合动态称重设备
、传感设备等开发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并在多地区实现销售。在治超信息联管
理平台领域,公司利用大数据技术,研发治超平台系统联网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及非现
场执法系统,对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交通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有价值
的深度信息。 
     2、产业化能力优势 
     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深耕27年,在智能交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领域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一方面熟悉交通行业对产品特性的要求并形成了工艺积累,另一方面
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全流程管理和品控经验。公司在北京顺义已建成4万平米的智能制
造生产基地,构建万级/十万级无尘车间,满足高精尖智能交通产品的生产要求,通
过引入全自动产线,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产品生产效率及良品率;同时
在现代化工厂内引入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面完整的产品追踪追溯,提高企业
生产计划的制定效率和准确度;引入WMS仓库管理系统,降低管理费用,优化库存周
转率。通过工厂管理系统数据实时采集、多端多角色实时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呈现、
深度学习智能决策,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品控能力。 
     3、营销网络渠道 
     公司设立矩阵式营销管理模式,设有产品事业部,负责统筹产品线的营销工作
,同时,按照区域设有销售分公司或者派出机构,以分公司作为支点覆盖区域销售工
作,保证市场的无缝隙网络覆盖,不断将产品与服务向覆盖区域渗透。公司在包括武
汉、重庆、广州、沈阳、南京等地区设有营销机构。公司重视营销网络梯队建设和培
训工作,各营销机构设有销售经理、副经理,并着力培养经验丰富的销售业务骨干。
 
     4、专业服务优势 
     公司各产品线配备了技术服务、质量控制等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售前售后为
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产品介绍、方案设计、产品安装测试等专业服务,并
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不断的、及时的向公司进行反馈。公司通过完善的技术服务,赢
得用户的信赖,增强与客户的黏合度。 
     公司在总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统筹各区域的客户服务管理工作,并实现与质
量管理部门、各事业部的业务协同。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具备快速
相应客户的服务能力。 
     5、资质优势 
     ETC产品市场实行资质准入制,公司相关产品具备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
术有限公司出具的ETC产品的检测报告。动态称重产品市场实行法制计量管理,公司
相关产品均取得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型式批准。此外,公司拥有建筑业企业资质、
安全生产许可证等,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认证、QC080000电子元件和产品有害物质过程控制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
体系认证、OHSAS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ANSI/ESDS20.20:2014 
     IEC61340-5-1:2016静电防护管理体系、GB/27922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
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符合性证书、ICSCE信息化能力和信用评价。通过了汽车电子
供应商所必备的IATF16949汽车件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认证,同时取得了CMMI_DEVML5
能力成熟度五级认证和CNAS实验室认证。公司这些资质为市场开拓和维护奠定了基础



    ★2021年一季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业务回顾和展望 
       报告期内驱动业务收入变化的具体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业务收入保持增长,其中激光产品和动态称重业务实
现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专用短程通信实现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报告期内公司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同时收到的软件退税较上年同
期大幅下降,导致一季度实现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693.99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6.9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55.4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4.72%。 
       年度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执行情况 
       1、业务拓展 
       专用短程通信业务方面,面向全国大力推广智能ETC,优化定位天线的应用
效果,提升RSU交易精度,开拓城市ETC等新的应用场景。 
       智能网联方面,继续加大V2X、智慧基站、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大力推广车
路协同解决方案,参与示范区项目建设,实现隧道等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 
       汽车电子方面,与定点主机厂联调联试前装ETC,同时将车载激光雷达、车
路协同方案等与车企进行测试应用。 
       激光检测方面,提供基于激光形式的多样化交通情况调查系统方案,提高
交调市场占有率,同时拓展物流前检、港口、轨道交通等大交通应用,推动物流行业
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动态称重方面,大力推广省级治超综合解决方案和出入口梳堵解决方案,
推进货车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的落地应用。研发多元传感器、平台类软件产品化
,提高非现场执法检测能力和超限超载治理技术手段。 
       2、技术开发与创新 
       公司继续推进在激光雷达方面的产业化研究,实现激光雷达及智能识别算
法的开发与应用。提升V2X车载通信终端与系统设计开发以及V2X路侧通信终端与系统
设计开发的性能优化和稳定性。 
       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风险因素、公司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
及公司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1、业绩波动风险 
       公司业务的发展受到国家对智能交通行业支持性政策及国家在交通基础设
施行业的投资及交通治理、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投入程度的影响。虽然国家中长期规划
持续助推发展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如果未来国家对智能交通有关领域的支持政策或支
持力度发生变化,公司经营业绩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研发更多系列的新产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
群体,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使公司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2、应收账款风险 
       公司所处智能交通行业的主要客户为各地公路管理部门、智能交通系统集
成商以及银行等,公司业务合同的执行期及结算周期一般较长,且工程款项的结算附
有一定条件,存在客户延迟验收以及产生坏账的风险。公司应收账款期末余额较大,
若期后应收账款回款情况欠佳,将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进而对公司的财务
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一方面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管
理,根据销售人员应收账款考核指标提高回款率。另一方面公司重视合同签订质量,
合理管控合同付款方式、定价方式等重要条款,并进一步提高公司生产力和按时供货
率,加强合同执行力,从而提升公司运行效率,缓解公司运营压力。 
       3、新产品拓展及技术创新风险 
       智能交通行业同时涉及到信息技术、传感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控制
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属于技术更新速度快、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行业。
虽然公司在智能交通行业经营多年,但如果未来公司对市场需求把握出现偏差,致使
公司的核心技术未能满足客户发展方向的需求,导致技术落后,或者不能及时调整技
术和产品方向,或者新技术、新产品不能有效实现成果转化,公司可能丧失技术和市
场的领先地位,进而出现竞争力下降、无法实现预期收益水平的风险。针对上述风险
,公司将继续深入了解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
充分重视新产品市场推广工作,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客户反馈不断改进产品
水平,提升产品品质,进一步推动销售规模。 
       4、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受上游厂商原材料钢材、电子元器件价格的上涨以及物流成本上涨、供需
关系等方面影响,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到公司的生产成本。虽然公司与供应商建立
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出现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将会对公司利润产
生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积极与供应商
协商沟通,调整采购渠道、寻找替代材料以及设计优化等多种方式降低原材料价格上
涨对公司造成的影响,同时根据物料性质、资金情况,适当储备库存,避免供求关系
持续紧张带来的供应及资金压力。 
       5、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业务规模、人员及管理队伍的进一步扩张,公司现有
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组织设置、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果公
司管理层不能适时调整公司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人才储备以适应公司内外部环境
的变化,公司未来可能存在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内部
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管理能力滞后于经营规模增长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持续优化公司整体管理能力
,公司管理层加强学习,持续提高管理层业务能力,强化内部管理的流程化、体系化
,使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科学化,尽量消除规模迅速扩张所带来的管理风险。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